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舆论 (第1/2页)
口号喊得响亮,新政推行的花里胡哨,但是大家想看的依旧还是结果,因此耕田自然就没有去工坊或者商铺之中打零工来的合适了,赚点钱多换点东西,保不齐哪一天大汉就被鲜卑人给打回去了。
久在北魏以及鲜卑人的旗帜下,北方的华夏人对于南方来的汉人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类似的相貌并且说着相同的语言。
对此李荩忱也能够理解,毕竟真正的汉人以及华夏民族意识在历史上要到盛唐时期才能形成,人们以能够成为唐人而自居,后来随着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从开放走向封闭,华夷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锋锐,也间接促进了炎黄华夏从一个泛泛的地域说法开始转变为一个民族的代称。
所以对于这个时代的汉人来说,南方来的王朝和北方来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需要的不是因为血脉相传而衍生出来的归属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够温饱。
因此李荩忱给黄琦的任务就是尽快加大南北、东西之间的贸易,现在大汉在江南、关中等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完善的贸易网络,以钱庄为支撑点,以集市为触角,一点一点的向基层延伸,现在这样的网络也必须要尽快在北方铺开,解决如今北方的大多数集市都是因为北伐时军队经过而自发形成的混乱局面,将整个北方的贸易网络纳入大汉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时,也要通过贸易网络让大汉各地的商品快速进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场之中。当然了,说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毕竟大汉之前通过和北方的贸易就已经在想办法让南方的商品影响北方的市场,但是说到底这还是在北周的地盘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响也只是对一些大中型城镇有影响,往基层乡镇去,就没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这个时代,基层无数的村落才是主体,而这些地方的市场大多数都是空白的。
通过这些商品,大汉可以快速的培养百姓对于大汉贸易网络的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形成,那么百姓就像是附着在网上的一个个节点,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个猎物,想要再脱身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维护这样的网络和这样的秩序,在敌人来临的时候,这些百姓肯定也会为了保护大汉而战。
想象一下如果后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产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老百姓不拼命才怪。
其实李荩忱腹诽,自己这么做有点经济殖民的感觉,不过反正是对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们。
“维持好物价,现在军粮已经足够支撑到元日,”李荩忱叮嘱黄琦几句,“所以颍水、汝水和涡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来转运南方的货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场,就有物价。
物价波动太频繁,自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对此失去信心。
黄琦也不是白丁了,在关中主持贸易这么长时间,虽然也有犯错,但是经验已经越来越丰富,这种低级错误李荩忱相信他应该不会再犯,但是他还是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